基因决定我爱你
人类对爱情和基因的探索一直交织在一起,古今中外,不乏关于爱情的科学和情感研究的文学和科学文献,近年来,“基因决定我爱你”这一观点的出现,似乎为我们揭开爱情神秘面纱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从科学的视角去解释人类情感的根本原因,这并不意味着忽视爱情纯粹的感性色彩,反而让我们在理解爱的时候更加多元和深刻,本文将探讨“基因”在爱中究竟扮演怎样一种角色,又为何说“基因决定我爱你”,以此为切入点,尝试分析爱情之本质和科学之魅力。
科学的角度
众所周知,人的基因信息是由DNA片段决定,它决定了我们的生理特征、疾病易感性、身高、体重乃至外形,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情感和社会行为相关的基因突变,有研究表明,某些神经传导物质的受体基因为个体在性格、情绪调节方面的差异提供了解释,这些基因突变被认为能够影响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水平,而这些神经递质正是我们体验愉悦、调控社交行为的重要分子之一,遗憾的是,“基因决定我爱你”的命题远比“基因决定我的性格”要复杂得多,科学至今也不能作出确切的判断。
爱与大脑
爱的产生其实是大脑中复杂神经网络互动的结果,大脑的不同区域在我们遇到喜欢的人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杏仁核对恐惧和激烈感受有反应,而伏隔核则与奖励和动机密切相关,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情感趋势时,这些脑区的活动会显著增强,从而带来奇妙的化学变化——多巴胺的猛增就是我们通常感受到“心动”状态的原因之一,这种激增的情形更多地来源于与新奇事物相关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而不仅局限于对某人或某事的特定情感倾向。
基因与环境
抛开纯理论的科学依据,“基因决定我爱你”的观点似乎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基因—环境交互作用”这一更加复杂的现实情形,科学研究在揭示生活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方面同样滔滔不绝,例如有研究发现,人在难民营中长大、经历饥饿环境下成长的儿童,由于缺乏营养物质,他们与胰岛素受体相关的基因表达会偏离正常范畴(Lemarié et al., 2010),这表明,环境可以“关闭”或者“开启”某些基因的活性表达,如果将这种交互作用思考到爱情上,我们或许可以说在相同的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们会有更多的共同点,而这种相似性会使他们在感情上更容易产生共鸣,例如许多经典的恋情故事都是在家族关系、朋友关系形成的社群中萌芽的——一种可以称作“族系温度”的影响。
不同基因引起不同情感的实例
在爱情中确实可能存在基因作用的具体例子中,“气味吸引”可以算作其中一种较为具体的解释,一些研究表明,人体携带的体味分子终将会挥发、溶解到口腔里的细菌发酵而再度返回至人的呼出气中形成所谓体味(又称“臭迹”,Homininae),这种独特的气味对异性有特别的吸引力——简单来说是那些我们免疫系统难以应对的特定菌种关系造成的独特粒子排列,例如此前所发现的“大卫·道尔曼体”,因为特定的ATF1基因突变而产生的特殊体味甚至被冠上“魅惑之香”的名字,当然这更多是科学上的调侃或是神话再现,科学的解释还远未如此直接,但这种分子上的独特性确实可以影响人际交往的第一印象,这其中或多或少伴有“一见钟情”般的感觉兴起的可能性。
进一步来看,还有一些被归类为“爱情电量小分子”的化合物例如苯乙胺(AMP),作为神经递质存在能够引起强烈的兴奋感和不堪忍受的思念情绪(失恋小说看多了的小伙伴一定熟悉这种状态),而这种物质也正是由特定的基因决定其在我们体内的现水平,简单的说:有些人天然就比其他人更臭脸/更爱得深沉;如杏仁核感受器较多的人或许就更能理解“心动加速度”仓促此间的样子了。
真实的情感与爱的哲学
然而无论所谓的科学如**何简化和固定化我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基因决定我爱你”并非全然的客观解释,人类情感从来不是单一的生物变量所能完全解释的,莎士比亚在“十二夜”中曾写道:“以爱之蛊入我眠”,借助了古老梦境与宗教语汇,事实上这也正是人类情感的特质:即它不是片面的、不是简单可以用现代技术测量的数据或神经网络结构来界定的,何谓“It’s love”,爱存在并稍纵即逝的瞬间或许正是这种化学与生物相互交织后格外闪亮的原因吧!面对现状的最佳线索恰恰是我们那些为爱而生却又无法单用生理反应解释的故事——祝太的《对外汉顺又何需风雨兼程》,藤蔓先生的《情人》,都启示我们在穿越无数障碍努力推进的过程中才最真实地达成两人间的深度情感共鸣...... 都是不能由简单的科学解释答复的那些。“共醉一场酒、共浴一个池,共问一轮月”或许也正是“我爱ta”这份美好的最佳诠释之一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